青年非遗说——百名大学生讲述非遗故事

时间:2023-06-09     来源:三创学院     阅读0

非遗是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技艺、习俗和文化形式。我认为非遗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宝贵财富,具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。它不仅记录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,更重要的是传承着我们的文化基因。

对于青年来说,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,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。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去了解、学习和传承非遗,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。这不仅是对我们文化传统的继承,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肯定和追求。接下来有三创学院的冯天路为您带来“苏州评弹”。

苏州评弹

自清咸丰 (1851-1861) 后期至今的一百五十年间,浙江一直是苏州评弹的主要活动基地之一。20世纪60年代前期,浙江城镇的苏州评弹书场有一百多家,农村茶馆书场更是多得难以统计。

微信图片_20230609094007

一百五十年来,浙江涌现了不少苏州评话、维词名家,为苏州评弹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。自1959年起,浙江先后成立了浙江曲艺团、杭州市曲艺团及嘉兴、湖州、嘉善、海宁、桐乡、海盐、德清、安言10个苏州评弹专业团体。至1984年9月,全省共有苏州评缉演员一百四十多名。其中有汪雄飞、王柏荫、邢瑞庭、胡天妒、徐天剃、张宫麟等一批著名苏州评话、弹词演员。近三十年来,浙江演员创作演出的《董小宛》、《西太后》、《沈万山》等长篇苏州弹词和《新琵琶行》、《李双双》、《蔡错与小风仙》等中篇苏州弹词,在苏州评弹界及广大听众中享有颇高的声誉: 浙江曲先团演员徐天糊创造的“翔调”,在苏州弹词唱腔中独树一帖,很受听众喜爱。1977年以来,苏州评弹界的多次重要会议在浙江召开。1984年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文成立“江苏、浙江、上海评弹工作领导小组”,也充分说明了浙江是苏州评弹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之一,浙江的苏州评弹队伍是苏州评弹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。浙江理应成为苏州评弹的保护基地之一。

7

编辑 | 康佳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