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记:晋地学子辰彧,负笈西行,赴藏为志。越千山,涉万水,至昌都而居三载。初至,适高原之境,习藏语之音,虽有不适,然心志愈坚。职于团市委,笔耕不辍,传党声于青年;奔走基层,宣政策于乡野。工余则学锅庄,习民俗,与藏胞相友,以诚心换真情,沿澜沧江涤污,于细微处践志愿之诺。或曰:“藏地苦远,何以久留?”彧笑曰:“青春之责,在奉献不在安逸;人生之价,在耕耘不在索取。”今观其行,获奖项于各级,得赞誉于乡邻,信哉斯言!雪域铸魂,初心如磐,斯谓青春之佳证也。
当西藏昌都的风沙遇上考公考场的笔墨,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优秀毕业生杜子龙的故事,成了“基层历练铺就体制内成长路”的生动注脚——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昌都市公务员,他把雪域高原的两年服务时光,酿成了考公路上的“硬核底气”。

杜子龙,男,中共党员,山西省忻州人,曾就读于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902班、三创学院“1+1”实验班19级学员。在校期间,曾担任文化传媒学院心理协会会长,班团支书,三创学院207赟晅工作室创始人负责人。成绩名列前茅,曾荣获“国家励志奖学金”“兴航奖学金”国家级和校级助学金,获“优秀共青团员”“百名优秀大学生”“创客标兵”等校级荣誉称号,“优秀志愿者”“新冠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”等市级荣誉称号,连续3届获山西省互联网+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、铜奖数项,第14届大广赛省级优秀奖,第十三届“挑战杯”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。2022年10月前往忻州广播电视台编辑部实习。2023年8月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服务项目,曾服务于共青团昌都市委员会,曾任昌都市青志协党支部宣传委员,现服务于昌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。荣获国家级、自治区级、市级2023-2024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考核优秀等次“优秀志愿者”荣誉称号。
一、深耕校园:以笃学实干积蓄成长力
在校期间,杜子龙全面发展、笃实奋进:身为班团支书、文化传媒学院心理协会会长,他坚守服务初心,组织校园活动、凝聚班级力量,是师生信赖的得力骨干。
学业上,他刻苦钻研,斩获“国家励志奖学金”“兴航奖学金”;创新创业领域,作为三创学院207赟晅工作室创始人,他带领团队连续3届获山西省“互联网+”大赛银铜奖,拿下“挑战杯”省级铜奖、大广赛省级优秀奖等,获评“百名优秀大学生”“创客标兵”等荣誉,以实干绘就亮眼校园成长答卷。
二、志愿起步:在雪域基层攒下“考公资本
2023年毕业季,手握企业offer与考研资料的杜子龙,因科院校园里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横幅,选择奔赴西藏昌都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。彼时的他或许没料到,这段基层经历会成为考公的“隐形加分项”。

在昌都市共青团委宣传部,他是写材料、跑基层的“宣传干事”;转岗学少部后,他啃政策、理流程,让新岗位工作快速落地。这些“办文、办会、办事”的实操经验,恰好对应公务员考试中“公文写作”“组织协调”的核心能力。
而西部计划的“政策倾斜”更让他的考公路多了一重优势:服务期满2年且考核优秀的他,得以报考“服务基层项目人员”专项岗位,竞争压力大幅降低;基层宣讲、志愿活动积累的“群众工作案例”,让他的申论与面试答案跳出“模板化”,多了扎根泥土的真实感。
在工作与生活中,杜子龙学长也对昌都建立了浓厚的热爱与归属,提到昌都,杜子龙学长如是说道:“生活中,昌都于我,早已不仅是服务的坐标,更是心灵的故乡。工作之余,我积极拥抱这里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脉动,我积极融入昌都当地生活,努力了解藏文化、学习藏语、参与跳锅庄,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与当地群众的感情。昌都的风水人文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。这段跨越两千多公里的支援旅程,在笔墨与舞步中,渲染出民族团结的温暖底色。”

三、考场亮剑:把雪域历练写进答题纸
备考的日子,是基层工作与刷题学习的“双线并行”:午休时刷行测常识题,把政策学习的积累转化为分数;下班后练申论,将服务中的故事,变成“民族团结”“基层治理”题目的鲜活素材;和同批志愿者组建的“备考小组”,每周模拟面试,用“澜沧江环保”的经历互相启发。
“考公不是‘求稳定’,是想把基层的经验延续下去。”带着这份认知,杜子龙走进考场:申论里,他以“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基层实践”阐释“青年挺膺担当”;面试中,他用“学藏语、跳锅庄融入当地”的故事,诠释“民族团结是生命线”——这些从雪域热土长出来的内容,让他在考场上脱颖而出,成功考取昌都市公务员岗位。
四、新岗续章:以公务员身份再赴基层
今年夏天,杜子龙学长做了一个新决定——第三年,第三年“搞个事情”,机缘巧合下他来到昌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,去一个之前从没接触过的岗位,去继续志愿生涯。他说:“这不是告别,而是青春在更广阔天地的扎根。”
如今,以公务员身份回到基层岗位的杜子龙,依旧是那个“万事勤为先”的青年:他把西部计划时学的藏语用在走村入户中,用锅庄舞拉近与群众的距离;把“澜沧江环保”的志愿经验,融入新岗位的民生服务工作里。

“在西藏的两年,让我懂了‘公务员是群众的服务员’。”杜子龙说,从志愿者到公务员,身份变了,但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初心没变——雪域高原的风沙晒黑了他的皮肤,却让他的青春底色更鲜亮: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,再用一辈子的时间,把这件事做深、做实。”
从科院学子到西部志愿者,再到基层公务员,杜子龙的故事里,藏着新时代青年的成长逻辑:把个人选择锚定在国家需要的地方,基层的历练终会成为人生的“加分项”,而青春的答案,永远写在脚踏实地的行动里。


